在高峰时段沿北京拥挤的环路行驶,对于疲惫不堪的通勤者而言,简直是考验耐性。在亚洲最大的都市,尽管各个方面的城市生活都很费力,但繁重的交通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特别原始的反应——2015年困扰中国道路的 1,700 万起“路怒”事件就是明证。1 然而,随着城市不断扩建,交通等城市扩张带来的问题也变得愈发尖锐。其影响不仅是造成不便,还会以各种方式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对西方城市进行的研究显示,城市居民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比农村居民高。2
对亚洲而言,城市生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才刚刚开始显现。从 2000 年到 2010 年,东亚地区有 2 亿人移居到城市,3 因此,在这一快速发展的地区,人们如何应对城市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也备受关注。为了评估城市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 Pure Group 的支持下,经济学人智库对以下五个亚洲城市的 1,000 名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北京、香港、上海、新加坡和台北。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状态下的城市密度并不是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人们对个人空间的感知并不一定与实际拥挤程度相关。相反,城市扩张,以及城市快速扩张所带来的变化,同样有可能妨碍人们对个人空间的感受,并导致精神压力。
急剧增长
我们的研究涵盖了从极其拥挤的城市(香港)到根据全球标准仅为中等拥挤的城市(北京)。
然而,在人口密度较低的样本城市北京和上海,居民报告的心理压力与香港、新加坡和台北的居民相同,甚至比后者更严重。北京人强烈同意,北京比其他城市面临更严重的过度拥挤问题;北京人和上海人在很大程度上同意,他们缺乏足够的个人空间;而北京人因通勤产生的压力更多。
这可能是城市扩张导致的:近年来,北京人和上海人经历了城市的快速地理扩张。从 1999 年到 2013 年,北京的城市面积每年增长 6.7%,而全球平均水平仅为 4.3%。4 从 1991 年到 2000 年,上海的城市面积增长了 6.6%,而全球水平为 5.9%。5 上海目前的建成区面积是香港的 14 倍,6 而北京近期刚开放了第七条环路,全长 1,000 公里。7
伦敦城市设计与心理健康中心 (Centre for Urban Design and Mental Health) 主管 Layla McCay 表示,在不断扩张的城市中,人们最终往往要住在缺乏社区和生活设施的偏远地区。她说道:“能够生活在靠近就业、社会和文化机会的地方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益,而生活在孤立状态......可能是有害的。”
全球研究显示,城市扩张与有害影响之间存在联系,这些影响涵盖从自然栖息地丧失到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方面。8 对扩张规模最大的样本城市北京市的研究发现,长时间通勤造成的麻烦增多可能是城市扩张造成的特别具有破坏性的一个影响。McCay 女士说:“你每周花在交通上的时间越长,和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休闲的时间也就越少。通勤代表着失去机会。”
在北京和上海两个样本城市,不仅仅是城市的变化规模,城市变化的速度也可能对人们感受到的精神压力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扩张与抑郁之间存在关联。9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副教授陈涓是这份城市化与心理健康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她认为,城市景观的快速变化会让人产生错位和不快的感觉。她说:“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你会看到很多建筑在一夜之间崛起,这会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产生许多变化。”
另一方面,在管理良好的情况下,较高的城市密度已被证明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积极的心理结果。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香港和新加坡拥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在全球基础设施质量排名中,香港和新加坡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10 当同时拥有香港和新加坡那样可靠的基础设施时,通过促进商品和服务的集聚,以及缩短通勤时间,人口密集也可以带来便利。11 一项欧洲研究表明,城市密度的增加与抑郁风险的增加呈负相关。12
移动中的城市
和人口密度与扩张之间的分歧一样,五个城市的居民在如何应对城市生活的压力方面也存在差异。根据我们的调查,北京人和上海人更倾向于运动和远足等积极释放压力的方式,相比而言,香港人、新加坡人和台北人则比较喜欢看电视。
这可能反映出,尽管不断扩张的城市地区表面上有各种缺点,但也有其潜在优势:更容易获得户外活动空间,可以享受体育活动,比如在中国许多城市流行的广场舞。气候也可能产生影响;McCay 女士和陈女士都强调,像香港和新加坡这样更炎热的热带环境会对人们进行户外活动产生阻碍。
其他受欢迎的活动方式包括购物和与朋友、家人进行社交活动,这两项都被约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引用,还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选择了阅读。使用社交媒体获得的支持要比阅读少,对亚洲这一重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地区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不管人们使用何种渠道,随着亚洲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以及潜在的城市扩张,应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将变得更加紧迫。